2015年“互联网+”发展得如火如荼,对于O2O行业而言却绝非一个“太平年”。从政府加强监管,到“O2O寒冬论”,再到O2O史上四大并购案……一系列的事件一起出现绝非偶然,在多方压力下,粗放式发展的O2O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剧变。处于狂风暴雨中的O2O企业必须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存活方式。
一、烧钱大战降温,回归真实需求场景
资本市场在无限膨胀后终于回归理性,以往资本供大于需,如今达到了较为合理的平衡,而这一平衡的出现使得行业产生了优胜劣汰的过程,恣意烧钱、补贴不再是出路。
回顾往昔的价格战,滴滴之所以在3年内成为一家估值超过150亿美元的独角兽,离不开其与快的之间开展的“烧钱”竞赛。滴滴进入出租、专车、快车和顺风车领域之时,对司机和乘客实实在在的巨额补贴,让中国用户在过去一年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“消费者就是上帝”,以更廉价、更频繁、更便捷和更舒适的方式享受着出租车服务。
不只是用车服务领域,在线票务在2014年市场份额占整体份额为30%,2015年达到50%,未来更是可以占到70%,在线票务的极速增长同样来自于互联网玩家们的巨额补贴。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前所未有地繁荣——商业上的繁荣,就连《小时代》这类电影都可以获得不错的票房,单日票房连破纪录,中国电影人仿佛看到了春天。不过这种繁荣很大部分原因还是要归结到互联网玩家的补贴——下载盗版电影更难的前提下,去电影院看电影却前所未有地便宜,有时候还送爆米花。
不过,补贴式营销虽然确实可以帮助企业教育和占领市场,但它却透支了企业的未来,最终还是需要从用户身上回本。随着美团和大众、携程和去哪儿的合并,我们看到曾经狠下心烧光对方资金的敌人,也不得不握手言和,烧钱式营销画上句号,一切都将回归真实需求,在更契合的场景下使用对应的O2O服务,服务选择将回归理性。
这时候,O2O玩家们要在烧钱之外比拼服务质量,入口、体验、口碑、品